马来西亚教育部订于 10 月 29 日至 11 月 3 日在全国推动 “与巴勒斯坦同在” 团结周活动,动员教育部旗下所有学校、技职学院、大学预科班学院及师训学院,共同响应政府捍卫巴勒斯坦人民权利和自由的立场。
届时将举办各种活动,并将根据现有指南进行调整,学校和学生团体都会参与,而祈祷等灵性活动仅涉及穆斯林学生。
该部发文告称,这项活动旨在灌输学生人权和行善等人道价值观,包括对其他人所经历的痛苦抱持同情心和关怀,不计较种族、宗教或社会地位。
文告还指出,鉴于时下媒体和资讯科技让学生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内容,因而有必要实施干预措施来启发学生了解国际冲突和人道主义危机。
该部补充,“与巴同在” 团结周是学校公民教育中基于尊重、关爱、责任与和谐的崇高价值观的延续。通过举办该活动,也让学生接触跨课程元素(EMK),尤其是与全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元素。
尽管如此,这项活动引起了沙巴和砂拉越政党以及非政府组织反弹。
砂拉越非政府组织、教会学校、华教生协会 17 个联署团体发表联合声明,对着教育部这项举措表示震惊与担忧。砂圣公会学校更抨击,把学校和学生卷入本身或许甚不了解的国际冲突,为不智之举。
砂州人民联合党妇女主席许德婉(SUPP)促请,由首相安华领导的团结政府,勿把学校与战争政治混为一谈,这不应该是个先例。她表示,人们有权表达对某个国家或民族的同情和支持,尤其涉及人权问题时,但学校尤其是中小学,不应涉入其他国家的战争问题。
另一方面,砂拉越民主行动党玛士加丁国会议员莫迪比莫认为,让教育机构卷入以色列与巴勒斯坦冲突并不符昌明大马的愿景。不过,他指出,他已向教育部长法丽娜反映 “与巴同在” 团结周活动引起的争议后,教长已保证将重新审查整个计划,并将根据适合性和需求作出更改。
根据教部发布的指示,学校对声援巴勒斯坦的活动包括:
- 在晨会上启动学校级别的巴勒斯坦团结周;
- 为声援巴勒斯坦举行筹款活动;
- 放映与巴勒斯坦人道主义有关的歌曲视频;
- 推动穆斯林学生为巴勒斯坦祷告;
- 实施与巴勒斯坦人道主义问题相关的特别课程,如歌曲、诗歌创作比赛和海报绘制等。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