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朝日新闻报道,声音认知专家山崎广子的研究发现,日本女性的声调高度达到惊人水平,与印度并列世界前茅。数据显示,日本女性的平均发声频率在 300 至 350 赫兹之间,比全球女性 200 至 220 赫兹的标准水平高出约一个八度。这种接近假声的发声方式,主要依靠声带部分组织震动而非全部,可能对喉咙造成额外负担。
山崎在研究中特别关注了广播电视行业的情况。她测量了日本民营电视台 10 名女播音员的声音,发现平均频率高达 340 赫兹,相当于钢琴中央 Do 以上的 Fa 音。相比之下,来自美国、英国、德国、中国、澳洲、新加坡和香港的女播音员平均频率仅为 140 赫兹,这个数值甚至低于日本男播音员。
这种高声调现象的形成,被山崎形容为 “无形的社会暗示”。从生物学角度来看,高声调往往与”体型较小”相关联,容易让人联想到娇小、可爱、需要保护等特征。这种现象在日本年轻一代中尤为明显,许多年轻女性会刻意使用 “动漫音” 的高音说话方式。
有趣的是,不同文化对声调的偏好存在显著差异。例如,美国的研究显示,当地男性更倾向于欣赏低沉的女性声线,认为这样更具吸引力。这与日本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不同社会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存在差异。
山崎指出,声音特征与性别平等程度似乎存在关联。在性别平等指数较低的国家,如日本和印度,女性声调普遍偏高。这可能源于社会对女性 “柔弱” 形象的期待。相反,在西方一些性别平等度较高的国家,女性的声调普遍较低且富有力量,体现了对女性独立与成熟的社会认知。
环境对声音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山崎观察到,一些在海外生活过的日本女性,回国后会发现自己的声调有所降低。这种变化说明声音特征会受到所处环境的潜移默化影响。在日本的专业培训中,这种高音倾向甚至已成为标准要求,电视台和学校的播音指导往往将高音作为规范。
这项研究揭示,声音不仅仅是个人特征,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反映了特定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待与定义。日本女性的高音现象,既是社会环境塑造的结果,也是性别观念的外在表现。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