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西班牙加泰隆尼亚公开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团队合作完成的一项研究表明,晚间进食不仅会影响体重控制,还可能严重损害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
研究选取了 26 名年龄在 50 至 75 岁之间的过重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受试者可能已经处于糖尿病前期或已确诊第二型糖尿病。研究团队将参与者分为两组:一组在白天摄取大部分热量,另一组则以晚间进食为主。
研究结果令人警醒。晚间 5 时后摄取超过每日 45% 热量的人,其血糖调节能力明显下降。这一现象与人体的生理时钟密切相关。在夜间,胰岛素分泌减少,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随之降低,导致血糖代谢效率显著下降。
不仅如此,晚间进食还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生理变化。研究发现,夜间进食会减缓身体燃烧热量的速度,增加脂肪储存,同时抑制脂肪分解。这些变化不仅促进脂肪堆积,还会增加肥胖风险,而肥胖又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
对此,研究专家强调,饮食不仅仅是 “吃多少” 和 “吃什么” 的问题,“什么时候吃” 同样至关重要。晚餐时间过晚往往意味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和过度加工的食品。同时,夜间人体的代谢能力本身就会下降,这进一步加大了体重增加和脂肪堆积的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备受推崇的间歇性断食饮食方式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种饮食模式通常将进食时间控制在上午 11 时至下午 5 时之间,不仅提前结束进食,还延长了禁食时间。研究表明,这种饮食方式能够有效改善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和胰岛素效率。
研究结果已发表在期刊《营养与糖尿病》(Nutrition and Diabetes)中。
(综合报道)